@孙丽荣《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杂文集,烩着猪肚羊杂,内容虽杂,但足够有趣,不会让人反感。王小波谈文革,用“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来形容;谈文学,说“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这个社会变得无趣”;谈逻辑,他以“苏东坡与东坡肉”为题……他的吐槽精准有力,掷地有声,他的文字功底与知识储备足以称得上作为一个“学究”,他的黑色幽默常常使你忍俊不禁,他就是这样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就是一个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关怀的方式多以批判现身,因为他曾说:不批判社会的知识分子就不是知识分子。
罗丹有这么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王小波就是那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他用自己孕育的文字来展现他所捕捉到的东西,虽会批判,但批判之目的则是纯洁善良的,那足够冠以美丽之称。我也想做那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我也想做一个很有扯头的人。
@吴玮珍 《乡关何处》
野夫的文笔极好,平铺直叙,不带一丝赘余,却将故事的台阶一级一级慢慢的铺好,等走到最高处,你才会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看见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痛楚,并且感同身受。他母亲从小到大,受尽了无数的艰难苦楚,每每迎来了春天,好景不长,又入万劫深渊。最后姐弟几人找到母亲的遗书,去江上打捞浮尸,找遍亲友、寺庙,那一句“我的母亲就这样走失在她的祖国”让读者心碎。至亲就这样猝不及防地从生命中消失了。外婆的离去也同样一如重锤砸在心上。外婆一生无法如愿回到家乡,为了女儿,为了外孙“平儿”,有太多的无奈。这让我想起我的外婆,也是那样一个能干、慈祥、为儿女付出所有的老人。外婆近来身体愈发不好,所盼的不过是儿女儿孙有出息,不像她年轻时一样吃苦。
@邓弋威《伟大的博弈》
这是一部我本人读过很多遍,常读常新,也经常向本院低年级学生推荐的作品。全书形象地描绘了华尔街的历史,其实就是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书中涉及的事件很多都定义了如今的金融市场,比如美国中央银行的存废、美国证监会的成立、美联储的成立、20世纪来历次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等等。全书对史事的描述较为合理,且经得起专业推敲,行文有趣,不失为一本可靠、可读的金融学入门读物。比之烂大街的阴谋论小说《货币战争》不知道强多少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制度环境不尽相同,美国金融市场走过的历史依然可以让我们思考: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究竟如何?金融市场与监管的边界在哪里?监管机构应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为什么华尔街会经常犯错,但却有着超强的自愈能力?
股市有涨有跌,经济有起有落,中国股票市场起步至今也有二十八年的历史。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效率也在逐渐提高。能否少走或不走他国走过的弯路,让金融切实成为经济体系的助推器?这样一本有趣的金融小史也许对我们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王小小《在生命的最深处善待自己》
身处浮沉的我们,总会面对许多荆棘,拥有一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和足够坚强的心,才能够使我们战败外界的各种“敌人”。
人的身心只是一个乐器,演奏什么音乐完全要靠自己。当我们有了强大的内心,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我们的人生路途,才不会那样黯淡无光。
看完了 《在生命的最深处善待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体悟就是:人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的,而怎样去做,做的方式怎样,都是要凭借一颗智慧的心灵,凭借有知识与想法的大脑。而且,身处喧嚣,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最本心、最初衷的东西。在这个物欲横流、刀光剑影的社会里,我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自我,在生命的最深处拷打自己,逼自己做不想做而又必须要做的事,这无疑是很痛苦的。
在生命的最深处善待自己,很有禅意,却值得引用!
@陈光许《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像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我们生活在爱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更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在这些许许多多的感情里,我们需要方法去与别人打交道,需要真诚,需要自我,一段失去自我的关系早晚都要面临着破裂,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作恋人时,是我们的激情在呼唤。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作亲人的时,却是我们的全部人生经历在呼唤。
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在被爱时又都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如果反过来,有爱心而不求回报,对被爱知珍惜却不计较,人就爱得有尊严、活得有器度了。
@王晓萱《素履之往》
生命是极滑稽的,因为它那样地贴近死。
痛苦欲绝的悲哀是不自然的,艰于维生的贫穷是不自然的——整个自然界是漠漠茫茫的悲哀和贫穷,人,若求其为“自然之子”,就得保持适度的悲哀,适度的贫穷,而这等于在说,要先从痛苦艰难中摆脱出来,然后才好谈那种使人差强像个人的漠漠的什么,茫茫的什么。
写得真好。绝顶聪明的人,写绝顶聪明的字。用字字珠玑来形容,毫不过分。
于是明白陈丹青文字中的那份精致和颓废,那份优雅与苍凉,那种调子,是从哪里承接而来。当然不是全部,调子只是调子;那份粗辣,那份豪直,那份张扬与旷达,是他自己的,天性的。
“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答非所问,其实已经是答了。歪来歪去,扭来扭去,歪不了扭不了时,大声说:我是喜欢直来直去的。没有自我的人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浪子把头都浪掉了,怎么个回法。“成了”,是:我最终完成了我的失败。俗,是一种脏,内脏。每有俗子挟洁癖以凌人,内脏外厉也。“小聪明”,是永远都长不大的。
越看越喜欢木心老师的偶尔顽皮和哲思。
@邓弋威《错误的行为》
理查德·泰勒《错误的行为》今年大卖,出版商大约是蹭蹭今年诺奖的热度。不过幸好这本小书薄,泰勒又往往是从直觉展开分析,全书可读性和趣味性很强,作为经济金融的入门读物也是不错的。
泰勒这本小书既是对行为经济的讨论和反思,也是他的小自传。看惯了学术大部头,偶尔看看大牛们的互相吐槽的日常描述,感觉有种学术和八卦无缝对接的爽感。
市场究竟是对是错?过去的历史会否重演?这两个问题是金融学一直在争论而没有答案的。以法玛为首的市场有效派认为,市场总是在进化,总体而言是有较而不可预测的。而行为经济、金融则认为,市场上总是有太多的定价错误,人类并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足够教训。泡沫是金融市场的常态。
在我看来,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标准金融理论范式完整,简单好用,但假设过于苛严。行为金融虽然能解释很多现实问题,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框架,大体系,所以也经常被人诟病为纯事后数据挖堀。所以作为吃瓜群众,不妨开心地看着泰勒在书中写的美国金融学界的各种八卦,顺便想一想,标准理论和行为金融各自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该如何用这些思路来分析和思考中国发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