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阅读挑战赛阅读心得分享新鲜出炉,快来一饱眼福吧!
发布日期:2019-10-28 10:41:26   |  浏览次数:2137


阅读心得分享环节

10月15日启动啦!

根据比赛规则,

这一周挑战者们同读一本书,

同时,

为了加深大家对指定图书的理解,

在本环节,

特别邀请了人文学院李蓉教授,

作为领读人,

与大家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小编看到,

每天不管多晚多累,

大家都坚持看书,

坚持晒阅读心得,

你们的执着和努力

真是让小编为之动容!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杨澜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5207



内容简介

中国首位媒体人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书写高科技背后的浪漫与理性。

李彦宏、李德毅、李开复、张亚勤、吴恩达、胡郁、王永东、微软小冰倾情推荐。

5个国家,20多座城市,30多个全球重量级科研机构,80多位世界知名AI科学家。

一段充满惊奇与惊喜、温暖与温度、哲思与展望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我们创造了人工智能,在它们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希望、想象和恐惧,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更让我们发现了人类智能的种种奇妙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挑战者们看了这本书都有什么感悟噢!


@洪思琪

因为人工智能,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也遇上了最坏的时代!

好有很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降低手术操作的风险,可以更精确地诊断疾病,让更多的病人痊愈。人工智能在交通上的应用,可以让交通更加畅通,减少堵车等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无人驾驶更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让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他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坏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机器工作若代替人工劳动力,那么被替换下来的人该何去何从?若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其进行教育,也许能让局部劳动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剩下的劳动力该如何解决?他们会给社会带来怎样不安定的影响?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我更担心的是,如果其中被替换的人有我,我该何去何从?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枕无忧的呢?(也许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狭隘了吧。)

所以,我对人工智能又期待又恐惧。不过看了这本书之后,期待的小天使又一次抬起了头!

正如书中所说:人工智能正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在知识迅速迭代,规则不断改变的今天,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孟婷

“绘画傻瓜”的例子让我开始思考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很多都丧失了一些创造力和思考力,别人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现象与思维经常出现。我个人认为我自己就有些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固守成规,二不回去打破常规,从而尝试一些更新鲜更富有创造力的新模式和新思维。这是我希望自己未来以后能有所提高并且进行改变的,我在第一天的阅读感想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创造力在人工智能领域甚至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都无比需要和重视的。对于“绘画傻瓜”创造力的来源,我可能会更偏向于它自己本身的思考与理解感悟。人类交给他们什么情感,什么是新闻,无数的知识与情感交织在一起,而机器却可以通过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这在我现在眼中居然也是可以存在和可以接受的!果然,多读书,真的会开拓眼界和思维的发散!世界正在快速的发展,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真的是太可怕了!

@张翘楚

正如李飞飞女士所言:“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驾驭和运用人工智能。”本书的作者杨澜从一个“文科生”的角度,给予了人们更多的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知识。毕竟,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书中也提到,对于人工智能,普通人比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要有更多没有由来的恐惧,这种恐惧更是被好莱坞电影、影视剧放大。(题外话:恐惧往往是被商家利用用来创造盈利的好机会)
自从世界从工业时代逐渐转向信息时代,人们逐渐陷入了一种恐慌,从电脑到人工智能,机械取代人工工作的恐惧一直在延续和扩大。律师、医生、会计还有英语翻译圈内,在知乎上都流传着这样的问题——“xx职业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今年9月法学院举办的辩论赛的题目就是“法律人工智能是否能撼动传统法律职业人的职业地位”。我作为反方代表“不能撼动”。时隔一个月后,看到本书,不禁有了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再聪明的机器,设计者还是人。
首先从设计角度: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学者是为了让技术服务于人。正如飞机是模仿鸟飞行而不是要把它的翅膀和羽毛一起模仿。
其次,关于艺术,机器和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完全不同。人工智能是用一种公认的“方法”,而不是传达一种新的“理念”。而且,艺术是人的表达,但在机器却只是一种反应。
当然,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在文中提到,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爱”。柯洁和李世石都输给了机器人,许多人就贴上了人类灭亡等十分可笑的标签。这恰恰是我们的工具进步的表现。就好比人眼不如显微镜,没有什么妄自菲薄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警醒,如果我们失去了爱,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那我们和人工智能还有什么差别?抛开工业时代的“工具人”思想。

@程宏伟

阿兰·图灵的大名早有耳闻,之前主要是了解图灵测试和他“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跟随杨澜的脚步走进布莱切利庄园,对二战那段硝烟弥漫背后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直观感受。他的一生真的令我唏嘘不已,且不说“机器能思考吗?”这一极具前瞻性的问题,单是他落寞地选择自杀就着实令我痛心。见不得美人落泪,见不得英雄落寞。可叹,天才生不逢时,可敬,英雄永垂不朽。

Watson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机器可以做到知识渊博这不奇怪,但是能够做到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着实令人惊讶。想起中学时老师常常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一台机器可以get到一段陈述句中的题眼,让我看到了更多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拭目以待。这么强大的认知计算系统,可以信息决策,教育,金融,媒体,法律等诸多领域给人类提供帮助,甚至做得比人类更好。同时,在价值观和情绪方面,只能理解不能体会也许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本质区别了。人工智能可以帮人类把事情做的更棒,但热泪盈眶之类的情绪才是人社会性的根本。

提到深度学习,总会想到一个略带戏谑却非常生动的比喻——炼丹。炼丹术士将原料放入炼丹炉,让时间去创造奇迹,他们并不知道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只根据结果评价丹药的品质。深度学习算法不也一样吗,性能强大的计算机就是上等品质的炼丹炉,各种大数据就是原料,同样的黑箱,同样的等待,同样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懈努力,求道的精神一样的可歌可泣。

太多太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解决,不固步自封,亦不妄自菲薄。这也许就是科学本来的样子,学无止境,但总有执着的人为之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