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策展人 | 对话·回声
发布日期:2025-09-16 14:37:12   |  浏览次数:10

读书节期间,图书馆推出“寻找策展人”活动,收到了同学们的踊跃报名。本期主题“对话·回声”由“天生一队”团队精心策划呈现。

  

  

  

书展介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书展时间:2024年12月

书展地点:图书馆一楼大厅

策展团队:天生一队

  

  

  

书籍介绍

  

  

书名《长安十二时辰》

索书号:I247.5/7386

作者:马伯庸

内容简介:唐天宝三载,上元节当日的帝都长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中,一群偷偷潜入的突厥狼卫酝酿着灭城的阴谋。只有一个死囚犯能挽救长安,时限为十二个时辰。一百〇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每一轮见招拆招都在这之间:有人在暗处行凶,有人在明处追捕,有人在案前推演全局,还有人在深宫之中坐收渔利。

  

  

  

书名《人间食话》

索书号:I266/757

作者:梁实秋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西施舌》《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狮子头》《水晶虾饼》《汤包》《瓦块鱼》《八宝饭》《味精》等散文。

  

  

  

书名《万历十五年》

索书号:K248/6-8

作者:黄仁宇

内容简介:万历十五年, 亦即公元1587年, 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 而在中国, 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 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该书共分七章, 内容包括: 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等。

  

  

  

书名:《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索书号:TS941/395

作者:孙机

内容简介:本书稿选取孙机先生《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中有关中国古代车马和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共十篇。

  

  

  

策展团队介绍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郑周玉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服饰、饮食还是文娱都有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索。作为书展策划人之一,我想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期待与大家一同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感受文化的脉动,让我们在书页间旅行,一起发现、思考和成长~

  

会计学院 徐淑仪

  

一览当年明月、马亲王的作品,或能窥见历史一角——历史是风雅,是煮酒沾花,遥醉春风揽星河,邀月对酌碧柳下;历史还是伤疤,是战火纷飞,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深沉而嘶哑;历史亦是一个个你我他,恰如《长安的荔枝》中盛世大唐底层打工人的一样的内卷,不一样的艰难求生记……“朝代更迭冗杂,乱世枭雄争霸。”千古风流人物辗转史册,是纂书人的笔墨挥洒。来吧,一同共赏这场历史盛宴~

  

人文与传播学院 李丁丁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邃,聆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了解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人物。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想要拓宽知识视野的读者,这里都将是你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人文与传播学院 周灵慧

  

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历史真相!欢迎来到《对话·回声》的书展,这里汇聚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献和书籍,从古籍善本到现代研究著作,从正史到小说,从编年史到纪事本末,应有尽有。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真相,感受历史的魅力与智慧吧!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梁佳仪

我是梁佳仪,在这次书展中,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与历史进行“对话”,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对话策展人

  

问: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本次书展主题“对话·回声”的来源吗?

以历史为线索,分为“衣、食、娱、物、学术、文学和传记”七大板块,综合考虑不同学院的师生对历史类书籍的兴趣、需要以及当下“文化强国”、“国风潮”社会热点类历史话题等方面挑选了以下书单,有大热书籍,也有小众偏好。通过阅读以下书目,搭建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让读者能够深入探寻历史的脉络,聆听历史的回声,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历史人物对话,更好地倾听历史的回声,在当下社会有所借鉴。

本次书展的主题“对话·回声”寓意深远。“对话”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碰撞,通过书籍这一媒介,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回声”的灵感来自于法国文豪雨果所说的“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回声”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延续,每一本历史书籍都是历史的回声,它们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问:哪本书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淑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伯庸先生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书中基于真实的史实,加以艺术化手法,讲述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它们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故事无关王侯将相,无关居高庙堂,历史的壮丽风云无论你接纳与否,它都会见缝插针钻入你七窍。而“马亲王”笔下的大明,是显微镜下才可窥见的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是底层声嘶力竭却无关紧要无人顾及的湮灭于宏大历史的呐喊,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才是最有温度的、最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才是蕴藏着最真实规律的——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回声。

周灵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它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唐朝盛世的长安,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其繁华程度和文化底蕴都让人心生向往。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市井生活、宫廷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书中情节紧凑、节奏明快,充满了悬疑和反转。故事以“十二时辰”为时间线,每个时辰都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我阅读过程中,总是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紧张、兴奋,甚至担忧。

郑周玉:我印象深刻的是《人间食话》。这本书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生活哲学让我深刻体会到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载体,更是情感记忆、文化传承和生活态度的体现。书中写到的食物历史也反映了现代生活中的饮食变化。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食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梁佳仪:《万历十五年》因为书中描述的万历皇帝、名臣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等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行为,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气质群像,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情有欲的真实的人。

  

  

问:谈谈策划完书展后的几点感受?

徐淑仪:策划并实施一场以历史为主题的书展—“对话·回声”,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从构思主题、精选书目到最终的展览布局,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启发。其中,我们将书目分成了“一、味中寻史,食里话人间”“二、锦绣华裳映历史,妆容之美传千年”“三、古韵今赏,娱乐文化大观”“四、古韵长物载雅志,烟火人间绘史诗”“五、文海拾贝,词句生烟”“六、史海钩沉,探学术之美”和“七、人物传记,浮生一梦”七个板块。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对历史脉络和历史类书籍有了更加细致的梳理,也锻炼了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的能力。书展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历史的探索热情。看到同学们在书展中流连忘返,热烈讨论,我们策展组员们非常喜悦。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知识传承与分享价值的一次深刻体现,希望更多同学可以“与历史对话,倾听历史回声”。总体而言,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它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也让我对历史与文化传播有了更深的思考。

郑周玉:通过这次书展的策划,我对中华民族饮食、服饰、文娱等方面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于我而言,此次书展的策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

李丁丁:在这次书展的策划过程中充满着挑战,但也帮助了我成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阅读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