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9 日下午,图书馆携手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数字时代的经典治理理论”的学业下午茶活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汪锦军教授莅临现场,以经典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数字化时代公共治理理论的深度分享,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收获颇丰。


汪锦军,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信用、社会组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路径研究》,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主讲《社会治理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公共行政学》等课程。
讲座伊始,公共管理学院黄立芳老师简要介绍了活动背景。她从数字化时代公共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出发,指出经典理论是洞悉未来治理格局的基石,并由此引出本次共读书目《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期待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次活动搭建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思维桥梁。

汪锦军教授首先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等核心思想切入,指出这些经典理论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解释力。他强调,在数字化深刻重塑公共事物形态的今天,文科学生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源于系统化的经典阅读与严谨的思维能力构建。
汪教授还结合自身从本科阶段便深耕制度经济学的学术经历,生动阐释了如何通过深度阅读经典,建立起个人的认知框架,并形成“问题意识—理论拆解—现实观察”的完整思维路径,为同学们的学业规划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数字场景分析环节,汪教授以“数据是否属于公共池塘资源”为例,引导大家思考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冲击与拓展。他提出“经典—数字—实践”三维阅读框架,指出数字时代并未改变公共事物中“合作治理”的本质逻辑,而是重塑了行动者、规则与资源之间的结构关系。
随后,他进一步以“平台治理”“数据共享”等现实议题为例,生动演示如何灵活运用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工具,解析数字场景中的治理困境与可能路径,让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经典理论工具的强大力量。

整场活动以“理论溯源—场景迁移—互动验证”为主线层层展开,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深度解读,也包含对数字前沿的敏锐观照。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加深了对公共治理经典范式的理解,更初步掌握了将理论工具运用于数字场景的思维方法,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治理挑战夯实认知基础。

本次活动是图书馆携手公共管理学院开展的“专业阅读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此次馆院合作是图书馆通过深度阅读服务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未来,图书馆将继续发挥资源平台与专业服务优势,与各学院紧密协同,共同探索基于阅读的教学与育人模式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